> 文章列表 > 二十四孝之“为亲负米”

二十四孝之“为亲负米”

二十四孝之“为亲负米”

为亲负米-注释 仲由,字子路、季路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弟子,性格直率勇敢,十分孝顺。

早年家中贫穷,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,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。

父母死后,他做了大官,奉命到楚国去,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,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。

坐在垒叠的锦褥上,吃着丰盛的筵席,他常常怀念双亲,慨叹说:“即使我想吃野菜,为父母亲去负米,哪里能够再得呢?”孔子赞扬说:“你侍奉父母,可以说是生时尽力,死后思念哪!”(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) 后人有诗云:负米供旨甘,宁辞百里遥。

身荣亲已殁,犹念旧劬劳。

为亲负米-评说 仲由(前542~前480年),字子路,春秋末期鲁国汴人,即今天山东泗水人,为孔子的弟子。

他是又一个出名的孝子典型。

子路对于“孝”是很重视的。

他曾经向孔子提了一个问题:如果有一个人,夙兴夜寐,手足长满老茧,面目黧黑,种植五谷来侍奉双亲,但是还是没有孝子的声誉,这是为什么? 孔子回答说,恐怕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。

一,大概自身不敬重。

二,大概脸色不温顺。

三,大概出言不逊。

四,大概是交的朋友不是仁人。

因此君子在家要忠实地孝敬父母,出外结交贤能的朋友,就不会没有孝子的声名。

(《韩诗外传》第九卷)在《为亲负米》中,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。

子路家里很贫穷,只能吃粗劣的饮食。

“藜藿之食”,即指粗劣之饮食。

“藜”,草名,又名莱,初生可以吃,俗称为红心灰。

“藿”,豆叶。

子路曾从百里之外,背米回来供养双亲。

亲人去世后,子路游学到楚国。

后来做了官,随从的四马拉的车就有百辆,积累的粟子多达万钟。

“钟”,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。

此时子路就坐,有一层层的垫褥;饮食供给,则有一只只排列的大鼎。

于是他感叹地说:“虽然想要再吃粗劣的饮食,能为亲人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,已经不可能了。

” 这则故事有两点涵义可警示今人:一,孝子在奉养上要尽心竭力,比如子路为了让双亲能吃到米饭,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。

这是孝养亲人的一个典型。

正如诗句所说:“负米供甘旨,宁忘百里遥。

”为了让父母尝到米饭的“甘旨”,也就是好味道,宁愿不顾百里之遥背米回家。

为亲负米-给人们的启示 孝子的尽孝要及时,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尽心尽力,即如诗句所说:“身荣亲已没,犹念旧劬劳。

”自己荣华富贵了,但是亲人已经去世,即使念念不忘旧时亲人养育的种种“劬劳”,要孝敬父母却已不可能了。

“劬”,辛苦、辛劳的意思。

我们经常看到,很多人往往在失去了父母以后,心想再尽孝,但是已经不可再得;特别是自己生活条件好了、地位高了后,想再报答父母之恩情,却已经成为一生的遗憾了。

人们都熟知一句话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
”从古至今,不知道有多少人重复着这句名言,表露出深深的、不可重新再来一次的巨大遗憾。

这一则故事中子路的感叹,也便是这样的心绪。

此名言出自汉代韩婴《韩诗外传》,可以延伸解读一番。

一次孔子出行,闻哭声甚悲。

孔子说:“快赶车,快赶车,前面有个贤者!”一看原来是皋鱼,身披粗褐,手执镰刀,在路边哭泣。

孔子下车,对皋鱼说:“你家没有丧事吧,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?”皋鱼回答说,我的过失有三方面:其一,就是少好学,周游各诸侯国,但回来时候,父母已去世了。

其二,志向高尚,想做大事业,不愿侍奉庸君,结果年岁已晚仍一事无成。

其三,与朋友交往很深厚,但是都中断了。

最后说,“夫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,往而不可追者年也,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”。

后来他就自己寻死了。

这时,孔子说:“弟子识之,足以诫矣!”于是门人辞别孔子,归还家里去侍养亲人的有十三人。

[2]